LI-COR新书发布 | 涡度相关技术赋能「碳测量、监测、报告与核证 MMRV」——提升碳信用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Harvesting Carbon系列指南
作者George Burba

从估算到实测:构建高可信度碳市场的技术演进路径
随着碳市场逐步从以自愿性、公益性和品牌传播为主导的早期模式,向具备商品化属性的交易体系演进,对碳交易量的测量、监测、报告与核证(MMRV)体系也在经历从估算向实测的深刻转变。
这一变化可类比为“从目测估重向精准称重”的过渡。实测方法的引入不仅显著提升了碳资产量化的客观性、一致性与可核查性,也为构建透明、可信、可监管的碳交易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间接推估到连续观测
传统碳汇或排放量估算方法,通常依赖于排放因子、区域模型以及对某些碳库(如生物量)的低频观测。这些方法虽满足早期碳动态研究需求,但在代表性、准确度及时空分辨率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Carbon Node碳水通量网络监测系统
随着观测仪器技术的发展,如今已可通过直接实测的方式开展碳通量的连续观测,实现对完整碳库(包含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碳等)的实时、高频监测。这种方法正成为传统估算的有力补充,并在部分应用场景中逐步取而代之。
涡度相关法:科学碳核算的核心技术
在多种直接观测技术中,涡度相关通量技术(Eddy Covariance, EC)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碳汇/碳排放定量观测手段之一。
过去40年,全球已建立超2100个EC观测站点,覆盖多种生态系统和气候区,实现从数公顷到数万公顷空间尺度的碳通量连续观测,时间分辨率高达30–60分钟。

全球有超过2100个站点正在使用涡度相关通量技术监测碳通量(Burba G.,2022)
与传统估算方法相比,涡度相关通量技术具备多重优势:
全碳库实测:自动化、实时、连续跟踪碳汇/碳排放;
响应自然与人为扰动:可实时识别恶劣天气、干旱等自然事件及人类干预的影响,为应对策略与碳保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量化碳管理效果: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施肥、生物炭、耕作等措施的碳效应,实现精准碳管理;动态基线获取:通过设立干预区与对照区,量化措施实际带来的碳收支变化;
适用多种生态系统:涵盖农田、草地、森林、湿地、湖泊、城市等,具备高度标准化、可拓展性;
提升数据溯源性与监管价值:提供连续、可验证的碳通量数据,更符合碳市场信用审核与监管需求。
推广应用仍需跨越“门槛”
尽管直接通量观测方法在精度与可信度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但其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一定挑战,包括:
较高的初始设备投资与系统部署成本;
对专业运维人员及站点长期维护的依赖;
数据处理过程中对质量控制与统一标准的严格要求。
本系列指南围绕测量系统选型、运维管理、数据质控与分析方法,提出因地制宜的实施建议。在有效降低仪器部署、运维与数据处理成本的同时,全面提升了MMRV体系的科学性、可核查性与信用认可度。

识别二维码阅读指南
参考文献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Fields & Grass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3 pp. ISBN: 979-8-9928158-0-1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Forests, Orchards, and Wooded Wet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2 pp. ISBN: 979-8-9928158-2-5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Lakes, Ponds, and Wet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0 pp. ISBN: 979-8-9928158-4-9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