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环境监测首页-技术文章列表-从二维图谱到三维真相:PO+DGT 联合监测的突破

从二维图谱到三维真相:PO+DGT 联合监测的突破

2025年05月16日 10:57 来源:中科智感(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在环境监测技术的持续革新进程中,平面光极分析仪(PlanarOptode,PO)与薄膜扩散梯度装置(DiffusiveGradientsinThin-films,DGT)的协同应用,为水体及沉积物监测带来了突破。这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突破了传统监测手段在时空分辨率和数据完整性上的局限,更以其特殊的技术互补性,为环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动态分析和污染精准溯源提供了强大支撑。

1.技术原理互补:微观尺度的监测

PO技术依托荧光猝灭或增强原理,构建起高时空分辨率的光学传感体系。其核心组件——DO荧光膜、pH荧光膜、CO₂荧光膜和光学传感器,如同微观世界的“侦察兵”,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和秒级时间尺度上,实时捕捉水体或沉积物中O₂、pH、CO₂等化学参数的二维分布特征。以湖泊分层监测为例,PO系统可精准呈现温跃层中溶解氧浓度的梯度变化,为研究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提供关键数据。

DGT技术则凭借被动采样与富集机制,在环境监测领域占据特殊地位。其扩散层(水凝胶)和结合相(如Chelex树脂膜)组成的“采样模式”,能够对目标物质(如重金属、磷酸盐)进行高效富集,提供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数据。这种技术特性有效规避了环境参数的瞬时波动干扰,尤其适用于长期、稳定的污染物浓度监测,为环境质量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便携式平面光极检测仪.jpg


2.联合应用方案:多维监测的深度实践

(1)同步监测溶解氧(PO)与活性磷/金属(DGT)

在沉积物-水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PO与DGT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强大的分析能力。具体操作时,科研人员在沉积物表层平行部署PO膜(氧传感)和DGT探头(如ZrO-Chelex膜富集磷酸盐)。PO系统通过CCD相机以每秒5帧的速度连续记录氧的二维分布,动态呈现微生物呼吸或光合作用引发的氧浓度变化;DGT装置则在相同位置持续富集活性磷/金属,暴露48小时后,经实验室ICP-MS分析获取累积浓度数据。通过数据整合,将PO的高分辨率氧图与DGT的磷/金属热点区域叠加,能够以亚毫米级的空间匹配精度,清晰解析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耦合关系,有力验证“低氧区促进磷释放”等科学假设。

(2)污染物迁移与生物有效性评估

在污染沉积物修复效果监测场景中,PO与DGT的协同作用同样显著。研究人员在污染区域共定位PO(pH/ORP传感)和DGT(如AgI膜测硫化物),实时监测修复剂(如过氧化钙)注入后的环境参数变化。PO系统实时反馈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动态波动,DGT同步捕获污染物(如Cd、Pb)的生物有效态浓度变化。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模型,能够精准量化修复剂扩散梯度与污染物固定效率之间的关联,动态评估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降低程度,为修复方案的优化提供数据驱动支持。

(3)三维环境监测集成

为满足复杂环境监测需求,创新型三维监测技术应运而生。科研团队将柔性PO膜与DGT凝胶层压制成复合传感器:上层为PO传感膜(如氧敏感荧光染料),中层为DGT扩散凝胶(如APA凝胶),下层为DGT结合相(如Chelex树脂)。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或荧光成像系统,可同步读取PO信号和DGT富集剖面,实现对目标物质在空间三维尺度上的监测,为环境过程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维度。

3.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突破技术瓶颈的智慧探索

在PO与DGT联合应用过程中,空间配准、膜界面干扰和数据融合等技术难题亟待解决。针对空间配准问题,科研人员在PO膜和DGT膜上打印荧光微球定位标记,构建匹配坐标系,并利用ICP算法等图像配准技术进行后期校正,确保数据的空间一致性。为减少膜界面干扰,采用超薄DGT凝胶(厚度≤0.2mm)和透明化处理的丙烯酰胺-琼脂糖复合凝胶,优化光信号穿透效率,有效整合PO的动态变化数据与DGT的累积数据,实现对污染物通量的精准预测。

4.研究案例:

在一项针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中,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的科研团队开展了相关实验。该团队聚焦太湖这一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在沉积物表层同步部署 PO 膜用于监测溶解氧(DO)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 DGT 装置富集活性磷(P)。PO 系统借助高分辨率 CCD 相机,以每秒22 帧的频率持续记录溶解氧的二维分布,精准捕捉微生物活动引发的氧浓度起伏,例如在藻类大量繁殖区域,清晰呈现出因藻类呼吸作用导致的溶解氧低值区。DGT 装置经过72小时的暴露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 MS)分析,精确测定了活性磷的累积浓度。

平面光极分析仪与薄膜扩散梯度装置的联合应用,构建起“瞬时动态监测”与“时间积分分析”、“二维空间成像”与“生物有效性评估”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这一技术创新不仅为沉积物-水界面反应、污染物迁移及生态修复评估等前沿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更标志着环境监测技术向更高精度、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为守护地球生态环境注入新的科技力量。

关键词: 平面光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