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甲烷排放控制政策下的气体在线监测仪应用分析
一、政策推动气体在线监测仪需求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强效温室气体,其排放控制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的《湖南省甲烷排放控制实施方案》,明确了通过技术创新与监测体系升级,构建甲烷排放综合控制新格局的战略路径。在此背景下,气体在线监测仪作为核心技术工具,在能源、农业、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为精准控排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二、常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
二氧化碳(CO₂):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人类活动中,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此外,工业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如砍伐森林)以及生物呼吸作用等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甲烷(CH₄):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得多。来源主要包括天然湿地、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水稻种植、垃圾填埋场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
氧化亚氮(N₂O):又被称为笑气。它在农业土壤管理、工业生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产生。农业活动中,使用化肥和牲畜粪便处理是氧化亚氮的重要来源。
氢氟碳化物(HFCs):是一类人造的温室气体,常用于制冷、空调系统以及泡沫塑料的生产等领域。由于其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曾被作为氯氟烃(CFCs)的替代品广泛使用,但它们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
全氟化碳(PFCs):主要产生于铝生产、半导体制造等工业过程。PFCs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能长时间存在并对全球变暖产生影响。
六氟化硫(SF₆):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气体,具有良好的绝缘和灭弧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中。它是已知温室效应中较强的气体之一,在大气中的寿命极长。
水蒸气(H₂O):是自然存在的温室气体。虽然它在大气中的含量相对较高,但它的温室效应作用相对复杂,且其含量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如蒸发、降水等循环过程。
三、气体在线监测仪在甲烷排放控制中的关键应用
①能源领域:煤矿瓦斯抽采与燃气输配
湖南省煤炭资源分布广泛,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达22处,瓦斯抽采与利用是甲烷减排的核心领域。传统瓦斯监测依赖人工巡检,存在响应滞后、数据误差等问题。而甲烷气体在线监测仪通过部署在矿井巷道、抽采管道及发电站等关键节点,可实现甲烷浓度、流量、压力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例如,资江、浦溪等煤矿瓦斯发电站通过安装高精度甲烷监测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将数据同步至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确保瓦斯利用率提升。此外,针对低浓度瓦斯氧化蓄热利用项目,监测仪可动态调整氧化炉进气浓度,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避免甲烷逃逸风险。
②农业领域:稻田与畜牧业甲烷控制
湖南省畜禽粪污年产生量超1.2亿吨,稻田甲烷排放占农业源总量的45%。在畜禽养殖环节,气体在线监测仪集成于沼气发酵罐、储气柜及生物天然气工程,实时监测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浓度,优化厌氧发酵工艺参数。例如,某规模化养猪场通过部署多参数气体分析仪,将粪污产气率提高20%,同时通过监测沼液氨氮含量,精准调控还田比例,减少氮素损失。
③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沼气回收利用
湖南省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超4万吨,垃圾填埋与污水处理是甲烷排放的另一重点源。在垃圾填埋场,气体在线监测仪采用“点-线-面”立体监测网络:在填埋作业区和填埋气收集井布置固定式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覆盖膜破损导致的甲烷泄漏;在填埋场边界部署厂界气体监测仪,评估甲烷无组织排放总量。
四、湖南希思智能温室气体在线监测仪
XS-9000L是湖南希思智能生产的厂界/固定源有机性挥发物在线监测仪,建立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可以提高对厂界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为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价提供决策依据。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领域、垃圾处理、医药、电子、工业涂装等行业。
XS-AQMS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主要应用于大气污染溯源、安全及应急执法等使用情况,可实现对有毒有害、恶臭、可燃、挥发性气体等的实时监测。支持锂电池长时间供电,可实现走航监测、数据关联统计分析等功能,能很好的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技术保障。便携式气体监测设备可有效应用于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中,可大大提高应急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后续污染处理、污染扩散预警提供可靠数据。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