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环境监测首页-技术文章列表-污水中的总氮怎么去除?

污水中的总氮怎么去除?

2025年04月27日 16:07 来源:洛阳莱博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在污水处理领域,总氮超标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总氮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有效去除不仅关乎污水处理厂能否达标排放,更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今天,咱们就深入探讨一下污水中的总氮究竟该怎么去除。

初识总氮:污水中的“隐形杀手”

总氮,简单来说,就是污水中各种形态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等。这些氮元素一旦随着污水排入自然水体,就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幕后推手”。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藻类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藻类大量死亡后,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去除污水中的总氮,是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稳定的重要任务。

总氮去除“法宝”大盘点

生物法:自然之力的巧妙运用

生物法是目前污水处理中应用为广泛、效果也较为显著的总氮去除方法,它就像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利用微生物的神奇力量将总氮“变废为宝”。

  • A/O工艺(厌氧 - 好氧工艺):这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脱氮工艺。在厌氧段,反硝化细菌大显身手,它们在缺氧环境下,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完成总氮的去除。而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则负责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为后续的反硝化过程提供“原料”。通过这种巧妙的分工合作,A/O工艺能够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总氮。

  • A²/O工艺(厌氧 - 缺氧 - 好氧工艺):它是A/O工艺的升级版,增加了缺氧段。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有机物;进入缺氧段后,反硝化细菌继续进行反硝化作用,进一步去除总氮;好氧段则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和聚磷菌的过量吸磷过程。A²/O工艺不仅能有效去除总氮,还能同步实现脱氮除磷,是一种综合性能很强的污水处理工艺。

物理化学法

当生物法难以满足严格的总氮排放标准,或者污水中存在一些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时,物理化学法就派上了用场。

  • 吹脱法:主要针对污水中高浓度的氨氮。通过向污水中通入空气或蒸汽,使氨氮从液相转移到气相中,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会产生含氨尾气,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 化学沉淀法:向污水中投加化学药剂,如镁盐和磷酸盐,使氨氮与这些药剂反应生成难溶的磷酸铵镁沉淀(鸟粪石),通过沉淀分离的方式将总氮从污水中去除。化学沉淀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去除效率高的优点,但药剂成本较高,且产生的沉淀物需要妥善处理。

  •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氨氮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将污水中的氨氮去除。当树脂吸附饱和后,可以用再生剂进行再生,恢复其交换能力。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氨氮污水,但树脂的再生和更换成本较高。

总氮去除实战攻略:因地制宜是关键

在实际的污水处理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总氮去除工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污水水质特性

不同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水质成分差异很大。例如,食品加工废水通常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和氨氮,但可生化性较好,适合采用生物法进行处理;而电镀废水则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此时就需要优先考虑物理化学法或对生物法进行改良。

处理规模与场地条件

大型污水处理厂通常有足够的场地和资金来建设复杂的生物处理设施,如A²/O工艺的构筑物;而对于一些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如农村污水处理站,可能就需要选择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的工艺,如人工湿地结合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在实现总氮去除的同时,还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运行成本与经济效益

去除总氮不仅要考虑处理效果,还要兼顾运行成本。生物法虽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和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物理化学法虽然处理速度快,但药剂费用和设备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在选择工艺时,要进行全面的经济评估,选择在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方案。

污水中的总氮去除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优化。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的总氮去除方案,让污水变清流,还水体一片清澈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水资源、守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污水总氮去除的知识,如果你在污水处理方面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关键词: 莱博图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