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作业环境空气有害气体检测与安全标准详解
隧道施工作业环境复杂,空气流通性差,容易积聚各类有害气体,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了解这些有害气体的种类、来源、危害及防控措施,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
隧道中有害气体的主要种类及危害
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包括粉尘、瓦斯(沼气)、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气等。这些气体可能来源于爆破作业、机械排放、地质释放或化学反应,长期暴露或高浓度接触会导致中毒、窒息甚至爆炸。
粉尘是隧道施工中普遍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长期吸入可能引发矽肺病。国家规定其允许浓度不得超过2mg/m³。氧气浓度低于20%时,人体会出现缺氧症状,影响判断力和行动能力。
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是隧道中常见的气体,浓度超过0.5%时可能引发窒息或爆炸。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但毒性很强,30mg/m³的浓度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高浓度下可迅速致命。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会刺激呼吸道,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慢性肺部疾病。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10mg/m³的浓度即可导致眼部和呼吸系统损伤,高浓度下可致人猝死。氨气则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性,30mg/m³为安全上限。
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形成原因
隧道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爆破作业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柴油机械的尾气排放会释放二氧化硫和颗粒物;地质活动可能释放瓦斯、硫化氢等气体;潮湿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会产生甲烷和氨气。此外,通风不良会导致这些气体积聚,进一步加剧危害。
在岩层富含硫化物的隧道中,硫化氢的释放风险较高;而在煤矿或油气地层附近施工,瓦斯泄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施工前的地质勘测至关重要,能够帮助预测潜在的气体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有害气体的检测与防控技术
实时监测是预防气体危害的关键手段。现代气体检测仪如ERUN-PG51S6有毒可燃气体探测器能够同时监测氧气、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多种气体,并在浓度超标时触发报警,联动通风系统。这类设备通常采用电化学或红外传感器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除了技术手段,管理措施同样重要。隧道施工应强制进行通风,确保空气流通;作业人员需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并接受安全培训;定期进行环境检测,记录气体浓度变化趋势。在高风险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
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对隧道作业环境的气体浓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一氧化碳不得超过30mg/m³,硫化氢不得超过10mg/m³。这些标准是施工安全的底线,必须严格执行。
国际上的类似标准,如美国的OSHA和欧盟的EN 45544,也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气体限值进行了严格规定。对比这些标准可以发现,我国的隧道气体安全要求与国际接轨,但在执行层面仍需加强监管。
施工人员的防护与应急措施
施工人员应配备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尤其在进入密闭空间或高风险区域时。应急预案必须包含气体中毒的急救措施,如迅速撤离、人工呼吸等。医疗站应常备氧气瓶和急救药品,确保第一时间救治。
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多管齐下。只有全面识别风险、科学防控,才能确保作业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