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标HJ 637-2018中硅酸镁的处理步骤的技术原理与处理目的
2025年04月07日 16:59
来源:青岛尚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原理与处理目的
1.1 高温活化(550℃加热 4 小时)
1.1.1 去除杂质:硅酸镁在高温下可分解或挥发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如烃类、脂肪酸等),避免其被四氯化碳或四氯乙烯萃取后干扰红外光谱测定。
1.1.2 增强吸附活性:高温焙烧使硅酸镁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更多的微孔和活性位点,提高对极性物质(如动植物油类)的吸附能力。
1.1.3 标准化处理:统一活化条件(温度、时间)可确保不同批次硅酸镁的吸附性能一致,减少实验误差。
1.2 蒸馏水调节(按 6% 质量比加入)
1.2.1 平衡活度:活化后的硅酸镁活度过高,可能导致非选择性吸附(如同时吸附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加入蒸馏水可通过水合作用降低活度,使其仅吸附极性较强的动植物油类,而保留石油类。
1.2.2 防止结块:干燥的硅酸镁在储存过程中易结块,加入适量水分可保持颗粒分散性,便于后续装柱操作。
1.2.3 稳定性控制:6% 的含水量是通过实验验证的最佳比例,既能保证吸附效果,又能避免水分过多稀释样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