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环境监测首页-技术文章列表-常用的五种饮用水去除砷离子工艺

常用的五种饮用水去除砷离子工艺

2023年08月03日 14:37 来源:科海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常用的五种饮用水去除砷离子工艺

    砷(As)为非人体必需元素,既不溶解于水又不溶解于酸,在自然界有三价无机态 As(III)、五价无机态 As(V)以及有机砷MMA(甲基胂酸)、DMA(二甲基胂酸)、TMA(三甲基胂酸)等。

    砷在水体中主要以三价和五价的无机酸形式存在,三价砷的毒性更强,尤其是三氧化二AS(俗称信石,PI霜等),五价砷毒性不强,当吸入五价砷离子时,产生中毒症状较慢,要在体内被还原转化为三价砷离子后才发挥其毒性作用,对大鼠、小鼠径口半数致死量为100mg/kg,而三价砷则为10mg/kg,相差10倍。

    砷可通过呼吸道、食物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在肝肾、骨胳、毛发等器官或组织内蓄积,破坏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长期饮用高砷水,会引起花皮病、皮肤角质化等皮肤病,黑脚病,血管损伤,以及增加心脏病发病的风险。我国内蒙古、新疆、中国台湾等地饮水中含砷量高达0.2-2.0mg/l,严重超过我国现行饮水卫生标准<0.05mg/l,导致地方性砷中毒,饮用水除砷是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措施。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除砷工艺大致分为生物法、混凝法、沉淀法、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生物法

     生物法的原理在于特殊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类似于活性污泥的物质,利用絮凝作用使这种物质与砷结合形成沉淀,从而达到除确的目的。但是,生物法菌种培养周期长,对环境要求苛刻,一般被用于废水除砷,用于饮用水除砷还鲜有报道。

混凝法

    混凝法的原理是利用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混凝剂将砷吸附,转化为沉淀,再通过过滤等方式将砷与水分离,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和陈砷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很好使工业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使生活饮用水达到饮用标准。因此是目前在工业生产和处理生活饮用水中运用较为广泛的除砷方法。

   常见的混凝剂是铁盐,如三氯化铁、硫酸亚铁、氯化铁;铝盐,如硫酸铝、碱氯化铝、聚铝;还有硅酸盐、碳酸钙、煤渣等做混凝剂。研究表明,铁盐的除砷效果好于铝盐,而且对As(Ⅴ)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As(Ⅲ),所以在除砷过程中常对所处理的水进行先氧化,把三价As(Ⅲ)氧化为五价As(Ⅴ),再进行混凝,为了提高氧化效果,有时还会加入催化剂促进氧化。能和AS酸根发生吸附共沉淀,使砷的去除率明显提高。

   混凝法方法需要大量的混凝剂,产生大量的含砷废渣无法利用,且处理困难,长期堆积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沉淀法

    沉淀法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砷转化为沉淀,然后过滤除去。沉淀法在对工业中高砷废水的初步处理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不适用于处理饮用水中微量砷。所以处理后的含砷废水一般需要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深度处理才能达标排放。

吸附法

    吸附法的原理是以具有高比表面积、不溶性的固体材料作吸附剂,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化学吸附作用或离子交换作用等机制将水中的砷污染物固定在自身的表面上,从而达到除砷的目的。适合处理量大、浓度较低的水处理体系。

    主要的除砷吸附剂有活性氧化铝、活性炭、骨炭、沸石以及天然或合成的金属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等。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小颗粒活性氧化铝除三价砷效率可达80%,除五价砷效率达86% ;而骨炭只有25% 和50% ,活性炭为25%和44% ,沸石为10%和30%。表明活性氧化铝除砷效率明显优于其他净水剂。

     这种以粉末活性碳和不同产地骨炭作骨架、改性后加工而成的强化净水剂,除砷容量及除砷效率均比原材料高50倍,比市售除砷材料高10倍, 除砷性能专一,只去除水中的砷,不改变水中其他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对原水pH也无严格要求,可以使用简单方法再生。用吸附法除砷效果易受有机物、pH值、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及浓度、其它阴阳离子成分及浓度的影响,且吸附剂材料价格较贵,可采用适当的预处理措施,如采用多级过滤后再使用吸附剂。


638028221245889585878.jpg


离子交换树脂法

     离子交换法的原理是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的砷离子发生交换反应来去除砷,其产生的污泥量仅为化学沉淀法产生污泥量的 20%,污泥的处置费用大大减少,而且离子交换法处理量大、操作简单、易再生、分离效果好,能够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同时有利于各种有价成份的回收利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脱砷方法,而且运用于除砷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常用的五种饮用水去除砷离子工艺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