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环境监测-企业动态列表-创新与本土化双擎发力 破局水质监测行业变革深水区

创新与本土化双擎发力 破局水质监测行业变革深水区

创新与本土化双擎发力 破局水质监测行业变革深水区

亚洲环保领域年度盛会——第26届中国环博会于4月2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启幕。本届展会以19万平方米的展示规模,汇聚全球22个国家及地区的2200余家环保企业。在“聚焦细分·持续进化”主题下,哈希公司领衔Veralto伟励拓水质管理平台五大品牌重磅登场,成为全场瞩目的技术风向标。

展会期间,哈希正式推出两款新品——新一代气敏电极法在线氨氮分析仪NH6000 sc和实验室全自动水质分析系统VT-7910。哈希中国产品战略及应用总监郑波在现场接受化工仪器网采访,进一步阐释了公司的产品战略、本土化布局及技术突破。



点击观看采访

战略深潜:深入细分市场应对多元化需求

在环保政策加码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催化下,中国水质监测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郑波指出,中国水质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已从2010年的2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80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用户对细分场景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一挑战,哈希以“垂直细分+定制开发”双引擎战略,打造精准化解决方案体系。

据郑波介绍,哈希重组产品和应用团队,组建覆盖需求调研、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大产品团队”,确保产品开发与用户实际场景深度契合。同时对应用场景的细分深入工艺细节。以污水处理领域为例,A2O工艺与新兴AOA工艺在氨氮监测技术需求上的差异也被纳入产品设计考量。

深度定制化是破解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关键密钥。因此哈希将加速探索高效定制化路径,通过与行业头部客户合作,建立标准化与灵活性兼备的开发模式。郑波强调,尽管定制化开发面临效率与成本压力,但唯有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才能赢得市场。

本土筑基:全链条布局锻造中国韧性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关税调整给跨国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哈希通过深化本土化战略,有效应对关税波动带来的挑战。郑波指出,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必然性。作为哈希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更孕育出独特的环保需求生态。

中国客户的需求与海外存在显著差异,如污染源排口监测等本土化场景需求,倒逼我们建立在地化研发体系。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完整供应链与成本优势,使本土生产更具竞争力。

郑波介绍,哈希已形成全球化生产布局(包括美国、欧洲、东南亚及中国),但中国本土化战略始终是核心方向。

为缓解关税影响,哈希正加速将部分海外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这种战略转移并非短期应对之策,而是基于“在中国,为中国”的长期承诺。郑波表示,这种本土化深耕不仅限于生产端,更通过与中国本土友商的技术共研,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技术升维:用户体验重构产品价值逻辑

此次发布的NH6000 sc在线氨氮分析仪,标志着哈希从“参数竞争”向“体验革命”的战略转型。针对污水处理场景的复杂水质,NH6000 sc采用更加轻巧的结构设计,让试剂消耗量更低,维护成本减少,运维频率较上一代产品显著降低。郑波强调,传统氨氮监测仪的痛点并非精度不足,而是运维负担过重,NH6000 sc通过优化使用体验,真正解决用户实际痛点。


创新与本土化双擎发力 破局水质监测行业变革深水区


NH6000 sc 在线氨氮分析仪

VT-7910的问世,则开创了“全球化技术+本土化集成”的创新范式。作为哈希与本土供应商合作的开放式创新成果,该系统整合了哈希的分析方法与预制试剂,以及本土自动化技术,实现实验室无人化批量检测。“未来,我们将基于此平台拓展更多分析参数,并深化本土化合作模式。”郑波透露。


创新与本土化双擎发力 破局水质监测行业变革深水区


全自动实验室水质分析系统

技术升维:用户体验重构产品价值逻辑

在环博会涌动的人潮中,哈希展台犹如一面棱镜,既折射出环保产业的升级轨迹,又映照出中国市场的独特机遇。当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向中国纵深布局,当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场景化应用,水质监测行业正迎来价值重构的关键转折。

真正的突破,始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命题下,哈希正以创新为舟,协同中国环保产业破浪前行,共同绘制水生态保护的崭新图景。这场始于技术革新、成于生态共建的绿色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环境监测的价值维度。


关键词: 哈希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